金元時代,在廣州隊之外丨不懂球夜話
- 發布于:2025-01-15 07:26:00
- 來源:24直播網
本文首發于懂球帝。
隨著金元足球時期最大的霸主廣州隊掙扎數年后,在2025賽季沒有獲得職業聯賽的準入資格,而金元足球時期最昂貴的外援奧斯卡也合同到期離開,中國足球終于是翻過了金元這一頁。

金元足球究竟功過如何,不同球迷、不同媒體人,尤其是不同球隊的擁躉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和結論。但金元足球這一頁翻過后,一個相對系統的反思和觀察確實是必須的: 錢是誰花的,錢是怎么花的,錢花在了哪里,錢花得效果如何? 今天的這篇文章,將做一些簡單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希望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在這里,將以著名的德國轉會市場網站數據作為基礎——盡管網站中個別數據的準確性有過爭議,但整體來說依舊是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討論的時間跨度定為了2011-2024賽季,這個從廣州恒大橫空出世沖超奪冠,一直到廣州隊徹底消失。

為了更好地觀察和比較,在這里定義了高價外援與高價內援:標準是內援(含歸化和港澳臺)100萬歐元以上,外援300萬歐元以上。當然,這個標準只是為了讓討論有一個依據,并沒有什么太科學的依據,所以難免有些紕漏——比如,免費轉會加盟申花的德羅巴就不在今天的討論之列了。
因為很多數據都是人工后期整理,因此可能會出現少許偏差。如果有任何疏漏,請盡管在評論區中指出,并敬請諒解。
數據不會騙人,但人可以用數據騙人。下面,我就要用數據來欺騙你了。
丨1 高價外援誰領銜
從轉會費用的排序上來看,最高價的幾位沒有什么爭議:在2017賽季一起來到上港的奧斯卡和胡爾克位居前二,更早一個賽季來到的特謝拉和杰克遜·馬丁內斯分列三五。排在第四的保利尼奧則有些特殊:因為他曾為恒大賺得了4000萬歐元的收入,這次則是加價200萬歐購回。

而如果從高價外援的球隊分布上來看,則會更有趣一點: 花在高價外援身上的總轉會費里,廣州隊是唯一突破2億歐元大關的,海港緊隨其后,但差距僅有500萬歐。 如果考慮到兩隊在外援身上收回的轉會費的話,海港在外援上的投入甚至會反超廣州隊——因為廣州在保利尼奧和埃爾克森等人離隊時收到的費用以數千萬歐計,但海港僅有阿瑙托維奇和艾克森等寥寥數筆收回過可觀費用。
不過,如果再換個數據,以高價外援的人均費用來看,海港就獨占鰲頭了:人均近1800萬歐元的轉會費,領先廣州超過400萬。當然,這樣的高額花費也很值得,奧斯卡和胡爾克兩個拉高平均數的極端值都效力了多個賽季,也都有冠軍入賬。

相比之下,這項數據排名第二的就有些不值了:天津權健5位高價外援人均費用也接近1700萬歐元,但他們僅僅獲得了一次亞冠資格,沒能拿到冠軍,而且早早在職業舞臺上謝幕。
接下去,我們再從另一個維度來看“領銜”——誰是高價外援市場上的先行者?
2011賽季400萬歐元的克萊奧、2012賽季“千萬美元”的孔卡, 雖說已算大牌外援,但其實轉會費相比身價并沒有大幅溢價。 2013賽季冬窗的艾克森和夏窗的巴里奧斯,轉會費也都在相對理性的范圍內。就連2014賽季第一個達到千萬歐級別的洛維,其實也都沒有太多溢價——1200萬歐元的轉會費正是當時轉會市場網站給他的身價。

外援的溢價或許要從2016賽季說起,當時江蘇蘇寧從頓涅茨克礦工收購的特謝拉,雖是歐洲足壇都炙手可熱的新星,但5000萬歐的轉會費比起3000萬歐的身價溢價了三分之二。更加夸張的是上港集團入主后的海港,從廣州隊收購艾克森(埃爾克森)時,1800萬歐的轉會費比起450萬歐的身價溢價了3倍——單輪轉會費用與當時的身價之比,這筆轉會無出其右。

當然,收到了這筆天價費用的恒大也不遑多讓,轉眼就溢價購買了3000萬歐身價的馬競主力杰克遜·馬丁內斯,花了4200萬轉會費。 在此之后,外援轉會費就一路狂飆: 2017賽季的奧斯卡和胡爾克都溢價接近整整一倍,天津權健的帕托更是花費了三倍身價。同樣加盟天津權健的維特塞爾和卡拉斯科在轉會費上倒不算是溢價太多,但大連、河北,甚至是重慶、長春的加入,讓高價外援紛至沓來。

疫情前的2019年,莫德斯特、塔利斯卡、哈姆西克掀起了最后一波瘋狂采購。那一年的夏窗,是最后一個有千萬歐級別轉會費外援來投的轉會窗。
在來到中超的三個高價外援中,有海港的阿瑙托維奇,有申花的沙拉維。還有最后一個名字可能會令人意外,是效力英超的當打中鋒龍東——而他加盟的大連一方,后來很快陷入了困境,早早面臨生存危機。

丨2 高價內援誰扎堆
前面的外援分為了轉會費和溢價兩個角度來討論,而接下去的內援部分就不必如此復雜了: 因為在金元時代的中超,幾乎所有需要轉會費的內援都是溢價的。
因此,我覺得分幾個階段來看高價內援,或許是一個有趣的視角。
第一個階段,自然是廣州恒大剛升上中超的2011賽季。當時,張琳芃和馮瀟霆自然已經算是高價內援,不過百萬歐元級別的轉會費放在當時的中超也并沒有太過夸張——排在他們之后的陳濤,在加盟天津泰達時的轉會費已經有70萬歐元,距離百萬歐元也并不太遠。 而這個級別的身價,吳承瑛早在2003年就已經達到過了。

在恒大之后,掀起第一波高價內援潮流的球隊是大連阿爾濱:在2012和2013連續兩個賽季里于大寶和于漢超加盟阿爾濱,先后刷新了國內球員轉會身價紀錄。兩人轉會費分別為240萬與430萬歐元,基本在3000萬人民幣這個位置。
2014賽季,恒大收購鄭龍、魯能收購王大雷,并沒有將這個價格提高太多。 而2015賽季,則是內援轉會費價格的一個新階段: 賽季初,于海加盟上港,將內援身價拉升至了5000萬人民幣的價位,也就是560萬歐元。與此同時,于漢超和于大寶離開阿爾濱,不過轉會費未能超過于海。

賽季中,最驚人的事情發生了:孫可離開江蘇舜天,再次刷新內援轉會費紀錄。孫可的這次轉會引起的風波,甚至促成了一支球隊的誕生。 而隨后,國內球員身價正式進入狂飆模式。
2016賽季,孫可風波塵埃落定,加盟了權健集團入主天津松江后新改名的天津權健。而在這個賽季中,天津權健的張鷺、孫可,河北華夏幸福的金洋洋、丁海峰,都已經是上億人民幣級別的轉會費了。

如果現在打開內援轉會費榜單,會發現前13位中有多達9人是權健與華夏創造,而且全部集中在2016和2017這兩個賽季。而在其中,恒大倒是僅占2人,分別是張文釗和張成林,而且都不能算是在恒大特別成功的國內球員之列。

換一個角度來看,在內援轉會費總和的排行榜上,河北華夏幸福和廣州恒大則是一騎絕塵,河北的內援總額甚至超過了1億歐元。前五中一個比較意外的名字是申花,其實在金元時代申花在經歷了一次嚴重失血后,連續補強內援但都效果不佳。

從人均上來看,華夏和權健則是獨領風騷。其中,天津權健還有幾位低價內援拉低了一點均價,而河北華夏幸福則是人人高價,超過1億歐元的轉會費只買到了12名內援, 相當于幾乎人人要接近千萬歐元,也就是一億人民幣的價位。
丨3 金元時代誰賺錢
內援市場火爆,那么有人花錢買買買到喪心病狂,就必定有人賺錢賺到手軟。
從前面的統計中能夠看到,內援轉會費排行榜前十中,轉出球隊里高頻率出現的球隊就是山東魯能——王永珀、趙明劍、張文釗三人分別加盟了天津權健、河北華夏幸福和廣州恒大,魯能也從這三支金元巨頭手里各賺到了超過一億人民幣的轉會費。

而從總額上來看,則會更加有趣一些。有兩支球隊在內援轉會費收入上比魯能還高,分別是遼寧和浙江,都是各自賣掉了10人,總收入都是在5000萬歐元這個級別,也就是超過了五億人民幣。趙宇豪是浙江賺得最狠的一筆,而遼寧則有張鷺、金泰延、丁海峰等一眾高價內援離隊。
從平均數上來看,賣出高價內援人均收入最貴的是江蘇蘇寧和廣州富力,兩支已經消失的球隊。江蘇轉出三人就賺取超過2000萬歐元,廣州富力則是轉出6人收入接近4000萬歐元。
金元時代里,從高價內援身上,一共有17支球隊賺取的轉會費總額超過了1000萬歐元,也就是超過了一億人民幣,其中13支甚至超過了3000萬歐元。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賺錢并沒有能夠讓他們都存活下來——很多球隊還是被裹挾進了金元足球的大潮中。

不過,也并不是所有球隊都從這樣的賺錢生意中真正受益了。
遼寧、廣州城(富力)、天津天海(權健)、江蘇(蘇寧)、廣州(恒大)、大連人(阿爾濱、一方)、上海申鑫、重慶兩江競技(當代力帆)、延邊(富德)和北京橙豐(人和),上述的17支球隊中有10支隊已經消失在舞臺上,占比超過半數。而在這十隊里, 不少球隊也并不是闊綽的富豪球隊,更像是被拖著參加了金元狂歡。

比如排在賣出內援人均收入榜首的遼寧,送走10人收獲超過5000萬歐元,卻在轉會收入最高的2017賽季被卷入了金元足球的大潮,重金投入引進了烏賈——這也是在我們的統計中遼寧唯一一位超過千萬歐元的高價外援。2年之后,遼足黯然退場。

最健康的或許要數在金元時期逃過一劫的浙江隊。他們也有近5000萬歐的收入,而且基本都發生在2016-2017兩個賽季——這是國內金元足球最瘋狂的兩年,也是內援市場泡沫最嚴重的兩年。從戰績上來看,他們是不幸降入了中甲; 但從經濟層面來看,當時還是民企主導的浙江隊可能要慶幸自己沒有卷入這場狂歡,反而在其中大賺一筆,為重回中超積攢了力量。
畢竟,從前面我們的梳理就能看到,在金元時代大肆揮霍的球隊里,民企主導的幾乎都已經消失在了職業賽場上。
丨4 金元足球誰最值

如果從投資總額來看,從2011年到2024年,凈支出排名前十的球隊里已經消失了剛好超過一半——留下的4隊里,包括了海港、申花和泰山三支國企球隊,以及國安這支在金元足球鼎盛時期國企才退場的球隊。

但都是花了大錢的球隊,誰花得最值,誰又花得冤枉,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從十支球隊揮灑金元的風格來說,其實各有千秋:恒大入場最早,上港則是花得最集中,剩下的幾支球隊里華夏、蘇寧和權健都是在2016和2017賽季集中高消費,最晚的可能是大連一方(如果不算阿爾濱時期的話)和深圳。國安與申花相對平穩,泰山卻比較特殊,在金元足球最熱烈的兩年里賺了不少錢。

花得最虧的無疑是河北華夏幸福,在那兩個賽季瘋狂撒錢,但卻顆粒無收,亞冠資格都不曾獲得,更不論冠軍。究其原因,或許與集中花錢在內援身上有些關系——他們在外援的轉會費上沒花什么大價錢,卻先后在張呈棟、趙宇豪、趙明劍、金洋洋和任航等并不算頂尖國腳的內援身上砸出天價。
同樣作為在最瘋狂的那幾年入局的球隊,權健的情況與華夏類似,也同樣都是高價砸內援——不過,權健至少收獲了一次亞冠經歷,還算不是太虧。

同時期砸錢的江蘇蘇寧則更好些,他們的高價大部分都花在了外援身上,而且是當打之年的頂級外援。因此,在又正好遇上疫情的黑天鵝情況下,江蘇拿到這座冠軍也算順理成章——但蘇寧崩盤,迅速離場,反倒讓這個冠軍充滿了荒誕感。
大連一方和深圳佳兆業更古怪一些:兩支球隊都是在更晚的2018和2019賽季入局。此時,金元足球開始漸漸退潮,但他們卻依舊沒能占到什么便宜。當然,他們最終的離開也異常堅決。

京滬魯這老三家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泰山在整體投入并不多的情況下,后期拿到1座中超和4座足協杯,雖然大都發生在疫情時期,但也算饒有收獲。申花在前期失血嚴重的情況下終于慢慢緩過來,其實整體花銷上已然不小,但無奈前期留下的爛攤子太大,不過3座足協杯倒也是不枉這十年。相較之下,國安則略顯吃虧,總投入排名第四的情況下只有一座足協杯入賬,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投入產出比達標。

剩下的兩家,不得不說確實是斷層領先——無論是投入,還是競技層面的管理水平。恒大是先行者,而上港則是青出于藍。
廣州恒大率先入局完全占據了先發優勢,而在最瘋狂的天價內援上他們卻并沒有隨大流。從中超時期平均投入僅排名前十中第三的這個角度來看,2座亞冠8座中超相比他們的投資來說更是物超所值。
對于恒大來說,金元時期最大的遺憾可能是2018年放走了保利尼奧,沒能將八冠王變成九連冠。

上港則比較特別。金元時期,加盟上港的高價外援和內援從人數上來看并不多,但畢竟足球只能上11個人,引援貴精不貴多。
在外援上,中超歷史標王奧斯卡、第二胡爾克都是效力上港相當久,余下在千萬以下級別的外援則是隨用隨換。內援上,除去留洋回歸的武磊之外,只有于海、石柯和于睿三人的轉會費超過百萬歐元。其中,石柯和于睿的性價比或許還有爭議,但首先突破5000萬人民幣大關的于海,同樣是效力多年的股肱之臣。

而在金元時期落幕之際,海港最近五個賽季里又有三個賽季的投入排名中超前三——在高價外援紛紛離開中國,而奧斯卡仍然在隊的情況下,這足以保障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拿到第二和第三座聯賽冠軍。
金元時代結束了。關于金元足球的功過是非,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金元足球拖累了太多中小俱樂部最終走向了崩盤,但金元也確實讓中國足球重新回到了舞臺中央。
最近偶爾也能聽到一個觀點,認為中國的金元足球失敗的最大根源,在于金元不是在投資足球,而是在投機足球。在這個時代終于走向終結的今天,回頭看那十多年里發生的種種,會發現其實并不僅僅是金元在操縱足球,還有更多利益與其他在背后交織。

不過無論好壞,這個時代也終于結束了。盡管告別了很多老面孔,但還是有很多球隊堅持了下來。按照前面所統計的,從中超賽季平均凈投入來看,總投入最高的十支隊伍里,泰山、申花、國安這三家老牌球隊都位列末尾。而前六位中,大部分球隊也都已經告別了職業聯賽。
新的勢力也正在積蓄力量,讓我們不禁期待后金元時代的中超能有新的故事。
也期待后金元時代的廣州足球能重新煥發生機。
??在各個平臺關注我們,獲得持續更新。??



- | 3年1.65億+5年4.17億!東契奇正式續約湖人,詹姆斯或將再打3年?
- | 廣東男籃陣容大調整!張明池正式解約,張文逸C類合同留隊
- | Shams:湖人與東契奇達成一份三年1.65億美元的續約合同
- | 威少確定下家!即將加盟國王隊!只等勇士交易庫明加
- | 1年2148萬!湖人繼續補強!鎖定NBA兩雙機器
- | 記者:西蒙斯已正式告知萊比錫他想加盟切爾西
- | Shams:東契奇與湖人隊簽署為期三年、最高價值1.65億美元合同
- | 阿夫迪亞談被詹姆斯肘擊:我非常尊重他,沒把他的肘擊當回事
- | 安德魯·維金斯攜手匹克開啟2025中國行,三城聯動引爆籃球盛夏
- | “想要我破產,難度比奪冠都還要大”,NBA這5人真敢這樣說